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00 点击次数:104 |
名山古树,品质极高,
然而,行业大厂却不做这类茶。
换个角度来看:这不是品质和价格问题,而是江湖的问题。
-01-
赢得了技术,输给了江湖
日本,赌上30年的国运发展氢能源,取得了领先世界的优势。然而,玩懂了技术,却败给了江湖。
率先布局
上世纪70年代,石油危机,日本就开始研究新能源了。只是,国运拉胯到,连天都看不下去。
2011年3月11日,福岛,核能自主的国运,就此断送。
2012年,投入光伏发电,仅2年就被中国光伏打到破产。太阳能也走不下去了。
至此,日本只剩下海上风力发电和早有涉猎的氢能源。两个方向都是重投入,日本只能二选一。
最终,日本全力雅宝氢能源。氢能,只需要水就能大量制取,而岛国最不缺的就是水。且氢能热量高,燃烧后的产物是水,环保,还能循环利用。
日本的小算盘打得贼溜,似乎又看到了通过氢能摆脱能源依赖的曙光。
小日子:等着你们给我打工
氢能源虽好,但有两个难题:制取氢和储存运输氢。
制取氢,有化石能源制氢和电解水制氢两条路。由于先天缺少化石燃料和电力,制氢这条路,对岛国来说,始终是痛苦的。
于是,小日子动了歪脑筋:既然制氢那么难,那交给别的国家去做。自己专心研究有氢之后怎么办?
等氢能源普及了,你们都用日本运氢和加氢技术,这样,日本也很赚。
2013年,日本把氢能源上升为国策。2016年开始,日本每年补贴300亿用作氢能源发展,2020年,达到700亿。而且,日本计划未来10年,花3700亿日元支持氢能源发展。
疯狂的砸钱的成果就是,日本垄断了氢能源70%的专利,仅丰田一家公司,就拥有6000多项专利,占了全球相关专利的一半。
这意味着:一旦全球进入氢能社会,日本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垄断,制定行业标准,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。
制氢还未普及,日本已经抢占氢能技术专利。
而且,日本为了延长专利使用时间,一项技术,大小几个专利,不同的时间注册。一项专利到期,但技术里还有别的专利,要使用技术,就得缴纳别的专利费。
说白了就是:其他国家烧钱补贴,把氢能源产业链喂大,好不容易制出氢,可氢能的储存运输都被日本垄断了,要使用日本技术,用日本制定的规则。
搞了半天,一旦进入氢能社会,中美欧这样的大市场,都是给日本打工的。
联合绞杀
日本国内市场狭小,必须仰仗中美欧,才能普及氢能源。
然而,话语权不在中美欧的手里,试问,中美欧,哪个会甘心?
既然,氢能源专利,被日本抢先注册了。这个赛道,日本又不愿意分享。那么,你小日子一个人玩吧。
小日子手握全球氢能源7成专利,幻想未来可以躺赚时,却发现:全球主要市场,都没有建设氢能源基础设施的打算。
日本氢能源,前期建立的优势太大,用专利搭建起了围栏,却摆出一副吃独食的样子,其他国家,进来了要么缴纳高昂的专利费,要么给日本打工,这引起了众怒。
从而在氢能源之外,开发了一条锂电池之路,还把想吃独食的日本排出在赛道之外,彻底绕开了日本氢能源。
没有了中美欧的市场,日本专利再多,也是单打独斗,撑不了多久。
2021年2月,日产决定停止开发氢燃料汽车。到了7月份,本田也撑不下去,转头电动车。只有丰田依旧在干。
然而,电动车领域,日本晚了几年,相比燃油车的辉煌,日本新能源电车月销四位数。
今年一季度,中国汽车出口已经超过日本。一旦汽车这个产业被中国彻底反超,小日子完全可能沦为发达国家中最惨的一个。
终究,赢了技术,输了江湖
目前,中美欧把氢能源当作替补方案。
等待日本专利大量过期,其他国家再发展氢能源。那时候,日本仍不可能掌握氢能源话语权。
江湖的本质是:实力决定了利益分配,强者永远不可能给弱者打工。
违背了这条江湖规矩的小日子,想吃独食,却落得个动摇国本的下场。
-02-
名山古树,江湖纠葛
普洱茶市场,名山古树茶口感辨识度高。
然而,茶圈却是:大厂做台地茶,小厂做名山古树。
名山古树品质好,大厂为什么不做。究其原因,名山市场,茶农垄断了名山利益,大厂得不到任何好处,不屑玩名山。
茶农,垄断名山利益
这些年,名山原料价格越来越高。
茶树年年发芽,市场利益分配中,茶农垄断了古茶树这个生产资料,占据了名山市场绝大部分利益。
现有的市场格局下,任何人进入名山茶市场,都是给茶农打工的。
人在江湖飘,强者不会给弱者打工,自有自己的生存之道。
只有小茶商,才混名山这个市场。可忙活一年,赚到的钱,永远没有给茶农的原料款多。
大厂做名山,无利可图
大厂不收名山茶,是在利益分配中,做名山无利可图,不可能给茶农打工。
大厂如果收茶,顶级名山随便收。比如,4万一公斤的茶叶,1吨4000万,有几个名山能产出1吨的优质古树。
大厂如果做名山,可以把名山市场搅得天翻地覆。
然而,大厂不愿意做名山,量大,原料价格贵,卖的也贵,市场接受不了。量小,不够经销商塞牙缝。
比如,4万一公斤的茶叶,加上运营成本和利润,卖6万一公斤。然而,市场根本接受不了这么多6万一公斤的茶叶。
如果做的少,收几百公斤货啊!这点料子,对小茶企来说,已经是海量,但对于大厂来说,还不够下面的经销商一人分一公斤,费力不讨好。
大厂有资金,有技术,有流通渠道。与其看着名山骚动,还不如另辟捷径,用台地茶,发挥拼配能力很强的优点,照样拥有很大的市场。
终究,名山茶农垄断名山利益的市场,大厂分不到好处,自己走拼配路线,不屑于跟小茶企抢名山资源。
小厂能做,刚好是因为量少
大厂卖不出的茶,小厂反而能卖出去,刚好就是因为量太小。
春茶季的时候,毛料商从茶农手里收来茶,小茶商一人分几十公斤。小茶商下面的客户,每人分几公斤。
纵然4万一公斤的古树,小茶商拿10公斤。身边的客户每人买100克尝尝鲜,也就分掉了。价格昂贵的名山古树,几乎都是通过这种量小价高的方式卖掉的。
大厂不做名山茶,绝不是大厂不知道古树茶品质好,也不是大厂没实力,而是大厂从自身角度出发,做名山无利可图,不愿做名山茶。
倒是小茶企,尝过古树茶的红利,被名山茶深度捆绑,亲手把自己培养成茶农家的打工仔。
茶老板,每年说自己就是为茶农打工的,但一到春茶,打起工来,比谁都积极。
中小茶企的利益,已经和名山,深度绑定。
写在最后:
现在,茶叶江湖的格局是:
大厂不愿做名山,小厂拿着纯料,吹捧自己的茶天下第一。
名山古树茶,比小茶企有资金、有实力、有渠道的大厂不愿意干的领域。
小厂喝着自己的古树,还嫌弃大厂的拼配茶,这就有些尴尬了。
如果大厂想收名山原料用来拼配其他茶叶,小茶厂的活路分分钟就被掐断。
但原料太贵,大厂不可能给茶农打工,用技术优势也能弥补天然风味。名山领域,大厂不会做。小茶厂自己玩。
小厂的名山古树与大厂的拼配技术,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线。
小厂的纯料,把山头风格表现到极致的纯粹。大厂的拼配,后期转化可谓越陈越香的典范。
今天,山头茶价格已经到顶,纯料发展遇到瓶颈,最大问题是:高端纯料茶,做不出辨识度。
这直接导致了高端茶的市场,并没有养成固定的消费群体。
茶叶,玩的都是圈子,山头茶,目前,只在喝古树茶的人中备受追捧。
名山市场要想持续火热,必须解决:高端茶,
口感辨识度低的名山困境。